新闻出版博物馆文库·研究系列
《积薪集火:韬奋研究选萃(1990—2025)》
韬奋纪念馆编
(上海三联书店,2025年10月)
目录




编辑前言
2025年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者、卓越的文化战士、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邹韬奋先生诞辰13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表纪念,上海韬奋纪念馆特撷35年学术薪火,精选历届韬奋学术研讨会的思想结晶,编纂出版《积薪集火:韬奋研究选萃(1990—2025)》。本书共辑录58篇研究精粹,分列八个类目,既是对韬奋研究成果的历史回望与系统性爬梳,亦寄望为日后韬奋研究的学术突破提供一份地图和指南。
韬奋学术研讨会发轫于1990年。该年11月2日,由中国韬奋基金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出版工作者协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记者》杂志社与我馆联合举办的“首届韬奋研究学术讨论会”在崇明长兴岛召开。五年之后,我馆参与了韬奋基金会等单位举行的纪念韬奋诞辰100周年韬奋思想研讨会。2003年,上海韬奋纪念馆重启学术薪传,创立《邹韬奋研究》辑刊,翌年出版《邹韬奋研究(第一辑)》。此后,我馆于2005年、2007年相继在江西南昌和上海召开“韬奋思想研讨会”以及“邹韬奋与生活书店”研讨会,分别集结出版《邹韬奋研究(第二辑)》与《邹韬奋研究(第三辑)》。2015年,我馆在时隔八年之后以新的高度重启韬奋研讨会。自该年起,我馆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建立年度常态化合作办会机制,每年设置特定议题召开全国性韬奋研讨会。这一机制的形成,有力促进了老、中、青三代学人相互砥砺,一个跨代际的学术共同体逐渐凝聚成型。从2015年“韬奋与抗战时期的新闻出版业”、2016年“韬奋与《生活》周刊:纪念邹韬奋先生从事新闻出版活动九十年”、2017年“韬奋与同人”、2018年“大时代里的探索和求新:韬奋精神的传播与再生产”到2019年“创新与守正:历史风云中的邹韬奋”、2020年“韬奋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2021年“邹韬奋与中国共产党”、2022年“纪念生活书店创建90周年暨现代上海书业研究”、2023年“世界的大势和中华民族的出路”、2024年“邹韬奋与近现代进步出版业研究”,会议足迹遍及复旦大学、兰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西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等学府,研究视阈不断拓宽,邹韬奋研究学术影响力与日俱增。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1月,我馆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成立“韬奋研究院”,韬奋学术研究的制度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长期以来,邹韬奋研究的高潮几乎都是围绕他的纪念日展开的,如果以1944年7月邹韬奋逝世为起点,以1995年100周年诞辰为分界线,可以说前一时期的研究,因参与主体、社会环境的差异,邹韬奋研究的缅怀和政策印记明显,研究议题长期聚焦于邹韬奋思想的转变;后一时期,邹韬奋研究被重新重视,研究者日益跳出革命史叙事,将邹韬奋研究从原先的宏大叙事中解放出来置于现代化视野的框架中,韬奋的思想和人格魅力、韬奋新闻出版实践、韬奋的新闻出版思想、韬奋的民主政治观、韬奋的教育思想、韬奋的社会交往、韬奋的品牌经营理念等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探讨,学术界逐渐从多重视野正视邹韬奋,形成邹韬奋研究的高潮。近年来,随着历史学科研究方法的范式转移,韬奋研究领域再添蓬勃新气象。社会记忆理论、阅读史视角等新兴研究方法被不断引入,为略显沉寂的传统研究格局注入了源头活水,展现出非凡的阐释潜力,有力驱动着当代韬奋研究迈向新的广度和深度。
新闻出版事业是邹韬奋一生的事业,他一生历经艰险,先后主编了《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三日刊和《全民抗战》等“六刊一报”,屡次创造现代中国报刊发行的新纪录。不但如此,邹韬奋还创办了生活书店,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五十多家分支店,缔造了中国新闻出版史的高峰。故本书以“邹韬奋研究”与“生活书店”研究为核心骨架,分列8大板块,织就韬奋研究的全景图谱,以飨读者。第一板块“邹韬奋研究综述”鸟瞰韬奋学术史全貌,彰显既往韬奋研究的历史轨迹,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镜鉴;第二板块“邹韬奋生平与交游”以时间为编辑线索,深掘韬奋的生命历程与交游触角,铺展邹韬奋的生命画卷;第三板块聚焦邹韬奋新闻出版思想内核与精神,既包含对其思想演变历程的宏观勾勒,也涵盖对其意义构成与价值内涵的微观剖析;第四板块关注韬奋在创办报刊、自传写作、文学翻译等方面的新闻出版实践;第五板块研究范式则由“生前”转向“身后”,从话语符号、记忆空间、组织实体等角度展现韬奋历史书写与记忆建构的社会与政治维度;第六板块“邹韬奋史料研究”回归源头,正本清源,对韬奋研究的第一手史料展开辨析,不仅揭示了史料形成的历史意义,也为后续研究提供元史料支撑;第七板块还原生活书店史,揭示生活书店在血与火洗礼下成长为“竭诚为读者服务”的革命精神文化堡垒的历程;第八板块则从书店内部的经营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与出版物出发,深入细致地呈现生活书店在编纂、生产、流通与组织运营过程中的不同侧面。
为尽可能全面呈现本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为学界同仁提供完整的文献线索,本书在编选过程中虽经反复审议,唯卷帙有限,仍不免有遗珠之憾。为周全计,我们在书末特设附录,详录所有相关论文的完整目录及论著索引。附录一收录了历届韬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0—2023)专辑目录,附录二、三、四分别从专著、期刊文献、硕博论文三方面予以整理,此举意在构建清晰的学术脉络图谱,俾使暂未进入本书的研究,其价值亦能通过目录索引获得应有的重视与传递。
值此成书之际,谨向历年参与韬奋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涓涓细流汇聚成河,正因您们的支持,韬奋研究领域方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亦致敬与上海韬奋纪念馆合作的机构、部门及各大高校,三十余载风雨兼程,共建学术平台,擦亮韬奋研究学术品牌;尤其向上海市委宣传部等各级领导致以崇高敬意,深谢悉心关怀与鼎力支持,为韬奋研究领航发展不断助力。
“积薪”非为守成,“集火”志在传光。冀望本书读者既能从韬奋“竭诚为读者服务”的信条中重思职业伦理,亦可在生活书店“逆势扩张”的传奇里汲取那份不屈的力量。在这个不同文化交融碰撞、价值观念重塑的时代,韬奋先生当年通过新闻出版事业寻求“中华民族出路”的精神火种,尤其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添柴加火,让它燃烧得更亮,照得更远。
薪不尽,火长传。是为序。
上海韬奋纪念馆
2025年7月
购 买 链 接

编辑:陈媛媛
初审:张霞 毛真好
终审:馆务会